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读后感
来源:
山东正元建设公司
作者:
勘察设计研究院 姚洁
发布时间:
2024-12-31
浏览量:
邂逅一本好书,似久旱逢甘霖,若他乡遇故知,是心与灵的交织,是思与悟的碰撞,而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好书。
初见这本书时,它静静地被放置在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架上,我在书架前逡巡良久却未曾拾起;初识这本书时,缘于董宇辉的推荐,他不吝文字的溢美之词让我心潮澎湃,心生欢喜;初读这本书时,得益于朋友的慷慨相借,她恰巧从图书馆刚借来,我突然有一种众里寻“它”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“书”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。书,非借不能读也。从借到书到读完,我用了几天的时间,几乎是一气呵成,喜爱总是令人爱不释手。
董宇辉形容这本书带给他一种平静的美,他曾这样介绍这本书——“驯鹿逐苔藓而栖,人们在森林中相遇,也在森林中分离;人们在自然中获得,也在自然中失去。我们就如自然的精灵一样。你看到水鸟从湖面上飞起,你牵着爱人的手,在山巅看漫山红叶;架起了篝火,月光下,萨满起舞,人们饮酒纵歌,直至天亮。”多么美好的画面!在他的描述里,相遇与分离,获得与失去,随性与浪漫,纵情与惬意如呼吸一般自然而然的来,又自然而然的去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生活一半是烟火,一半是诗意。而书中所描绘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带着烟火气又充满神秘色彩,富有诗意的游牧生活画面。
“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,我有九十岁了。雨雪看老了我,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。”卷首以一位年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开场,把雨和雪、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,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,从豆蔻年华讲到了耄耋之年。
书中描写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人的日常生活、生存法则和百年沧桑,作者迟子建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,细腻的笔触,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,其百年风雨“未成曲调先有情”。这个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的民族,深居在密林之中,以驯鹿为伴,以狩猎为生,逐水草而居,世代繁衍,生生不息。生命更替,时光流逝,神秘的民族部落文化犹如散落在文化银河中的点点星光,熠熠生辉。而在人与自然和谐或抗争的生活史诗中,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,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,徐徐展开……
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:清晨、正午、黄昏、半个月亮。一天的日月星辰如同一个人短暂的一生,亦如一个民族的兴衰发展史。在看似平淡的讲述中,让人不禁有一种于平静处起波澜,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感受。
生与死,命运的轮回
生与死,命运的齿轮一旦轮转,生命仿佛进入一个漩涡之中,一圈接着一圈,生与死交替上演,就像一曲扣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。文中“我”的两任丈夫和两个儿子皆意外去世。亲人的相继离世让“我”尝尽人生苦楚。而“我”的小孙子、小重孙子的出生,又让“我”看到了生命的延续,燃起了新的希望之火。
巧合的是,在“我”得知第一任丈夫死讯的那一刻,“我”这个尚未出世的宝贝不幸夭折;在尼都萨满生命终结的那个夜晚,“我”生下了二儿子;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,姐姐意外去世,母鹿重新又有了奶和活力。生死交迭,死生轮转,命运跌宕,是命运的巧合,还是命运的捉弄,说不清,道不明……
然而,我能切身感受到的是,这里的人们对于死亡似乎赋予了另一种含义。他们认为去世的人是去了另一个比曾经生活的世界还要幸福的地方,会化作天上的云,会与天空的飞鸟为伴。所以,他们也就更能接受死亡。
周国平说:“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,但可以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,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。”而鄂温克人对于生死、命运的独特看法,让我看到了他们淡然的生死观和应对无常命运乐天的人生观。他们用宿命酿酒,写忘川春秋,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
爱与恨,上天的旨意
爱与恨,是爱神发出的爱的箭矢。射者用神力将爱拉满,看定了目标,那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。如果箭矢直击对方的心房,那就是爱。如果被对方的心房折返那就是由爱而生的恨意吧。不管是爱也好,恨也罢,那仿佛都是上天的旨意。
很多爱情故事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,开端也预示着结局。文中“我”和第一任丈夫相识于黑熊的追逐,而“我”和第二任丈夫的永别也是因为黑熊的突袭。黑熊是“我”幸福的源头,也是“我”幸福的终点。但是,爱是永不枯竭的泉眼,那涌出的汩汩泉水滋养“我”的心田,我们的爱时而清风明月、云淡风轻,时而悬崖飞瀑、惊涛拍岸,无论浓淡都足够温暖“我”的余生。
文中“我”是幸运的,有爱为伴终不孤单。然而,“我”的母亲的爱情故事却成为了最大的意难平。父亲死后,母亲也未能和心爱之人厮守余生,因为氏族部落的规矩,犹如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银河,无法跨越。母亲的爱虽不完美,但被爱也是幸福的,然而“我”的姑姑的婚姻缘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终其一生她都不知道情为何物。在她儿子自杀后,她和姑父的关系降到冰点,成了两块对望着的风化了的岩石。纸上形色满荼蘼,墨点不如泪点多。
人禀七情,应物而动。物色叁动,心亦摇焉。人是情感世界的产物,文中描述了肆意奔放的爱、幸福浪漫的爱,情不自禁的爱,爱与愿违的怨,还有爱而不得的恨。由爱故生忧,由爱故生怖,若离于爱者,无忧亦无怖。
普世与信仰,人性的光辉
普世价值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价值观,信仰则因人而异,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日光温和,月华如雪,风在呢喃私语,鸟在低飞盘旋,透过希愣柱排烟孔看到的星空微光闪烁,这是鄂温克人的生活,也是生活在这种刀耕火种状态下人们所表达出来的最原始、最根本的人性,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。他们有着淳朴善良、仁爱宽厚的普世价值观,也有着独属于鄂温克人的信仰。
鄂温克人崇敬火神,火种是他们的希望之一,他们不论迁徙到哪都带着,百年来从未变更。文中“我”的母亲送给“我”的新婚礼物就是一团火,“我们”氏族的火种。“我们”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,融入了日月星光,融入了“我们”热烈的希望。“我”对这样的火种心中有一个执念,即使在部落生活与现代文明冲突不断,族人搬进布苏的房子而不再需要火种时,“我”仍固执的选择留下,守住部落的火种,守住心中的信仰。
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,奔腾的额尔古纳河奋勇向前,冲刷着历史的印记,也见证着鄂温克族在现代文明的渗透下由兴到衰的必然现实。感谢作者用文字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风土民情、文化底蕴、沿革变迁,带我畅游了一个鄂温克族构建的世外桃源,让我跌入一场史诗般的旅程,看到了一个个与自然携手风雨的民族的生死轮回的故事,感受到了他们纠葛的爱恨情仇,体悟到他们丰富精神内核背后强大的信仰支柱。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,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中颁奖词中所言,此书“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,是一部风格鲜明、意境深远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”。
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,又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挽唱。我无意于对本书所涉及的“民族史诗”探幽发微,仅仅只是因为这本书吻了我内心的平静湖面,似从山林深处不期而至的一缕清风,吹皱了湖面,荡起了涟漪,拂开了一角久蒙的心尘,让我有机会重塑一场思想的风暴,接受一场灵魂的拷问,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。
网站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

Copyright © 2014- 版权所有:中韩乱幕日产无线码无人区 | &苍产蝉辫;备案号: